济安金信|“一键跟投”的基金组合迎强监管,合规转型能否平稳过渡?
为解决我国公募市场长期存在“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顽疾,买方付费的基金投顾业务逐渐起步。自2019年10月首批试点机构获批以来,基金投顾业务开展已有两年时间,截至目前,获得基金投顾试点批文的机构已从最初的5家基金公司,扩展到包括公募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银行、券商在内的50家机构。而除了这些持牌机构发售的投顾产品外,市场上还存在一类免费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能够“一键跟投”的公开组合。
持牌机构“投”“顾”难两全,基金组合则有高质量陪伴
在投顾试点机构展业过程中,虽然开发了较为丰富的策略组合产品供投资者选择,但普遍存在重“投”不重“顾”的问题:投资者购买了策略组合后,除了收到定期的持仓报告和投教文章,很难再有其他渠道与管理人互动来更加详细了解组合的投资管理思路,因此体验普遍并不太好。
相比之下,持仓和“发车”信息透明的公开基金组合更受到投资者欢迎。这类组合一般由平台邀请有影响力的基金“大V”或是基金公司建立并持续管理,除了正常的申赎费不额外收取费用,也不会自动调仓,而是提供调仓建议,如何操作、何时操作都由投资者自行决定。这些组合的主理人多以自媒体的形式与投资者保持密切交流,分享个人的基金观点,而且并没有太强的监管合规压力,反而在“顾”的方面做得更加到位。
随着公募基金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者择基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公开的“草根”组合因其持仓及调仓透明的优点受众广泛,但是缺乏监管也必然滋生许多问题。
最为投资者所诟病的就是组合质量良莠不齐。非专业主理人选择基金的能力很难回溯检验,这类公开投资组合的策略并不会落在白纸黑字的纸面上,也不会进行适当性的匹配,一旦出现风格漂移,投资者很可能承担超出其承受范围的风险。另外,不同平台对于基金组合业绩的计算方法不统一也导致组合间的比较筛选存在障碍,一些主理人会以组合是定投所以展现的业绩低于实际收益率为理由辩解。
此外,主理人的盈利方式增加了投资者跟投时的道德风险。组合本身的运作是不向投资者收取费用的,主理人的收入更多是为销售机构或基金公司引流而得到的分成,或者通过引导投资者在合作的券商开户、开收费群或者卖书的方式获得收益,这中间就可能存在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况发生,如频繁申赎或是有意选择业绩并不突出但能够增加个人分成收益的基金进入组合等,更有甚者会成立数个甚至十数个组合,某段时间只挑选业绩最好的进行宣传,一旦业绩走坏就闭口不谈或不负责任地关停组合。
11月初,多地区证监局向辖区内基金公司和基金销售机构下发了《关于规范基金投资建议活动的通知》,叫停了这种只提供投资建议的“非典型”投顾产品,各大平台纷纷发布暂停提供跟投服务的提示信息,部分持牌机构也暂停了智能投顾等业务的申购开始整顿。
根据《通知》规定,不具有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资格的机构不得提供基金投资组合策略投资建议,不得提供基金组合中具体基金构成比例建议,不得展示基金组合的业绩,不得提供调仓建议,因此绝大多数由基金“大V”主理的基金组合要么转型为正规的投顾产品,要么只能选择关停。
目前《通知》发布已近两月,部分产品主理人发布信息表示将基金组合移交给持牌机构继续运作,也有部分跟投规模较小的组合将被关停。虽然选择这种方案的主理人均表示相信机构的投研能力,也将继续成为投资者与管理人之间的桥梁,但是许多基于对“大V”主理人个人信任而跟投组合的投资者却并不买账,各机构后续能否平稳“收编”这些组合仍续进一步观察。
基金作为一种信托产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投资者与管理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对于目前已经持牌的投顾机构,并不能因为获得牌照就高枕无忧,能够做到真正从投资者利益出发,为投资者专业、尽职地进行资产管理,不辜负投资者的信任才是长久之道。而对于退役的“大V”们,可以继续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进行基金或理财知识的科普,为不同层次的投资者提供更加差异化的内容输出,作为机构投资者教育的补充触达更多受众。